许多人选择这些问题是错误的
综合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考点】5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工业影响,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来分析材料,分析出正确的选项。
【解答】A.从材料可知,英国国民收入总量,1793年,比较,1770年有较大增长,而工人实际工资,1797年比1755年,有下降,选项错误。
B.1793年到1835年,全民收入增长超过一倍,而工人工资这一时段也大有增长,说明经济快速发展,没有完全依赖廉价劳动力。
C.从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可以看出,工人生活整体上应该是不断改善
D.从第一个表格可以看出,你收入增加了两倍多,而工资水平增长不到一倍,说明,工人收入增长的速度低于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说明资本家财富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工人收入增长,故而可以得出结论,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结合所学知识,这也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符。
故选:D。
【点评】本题回答的重点是要从表格一和表格二的数据分析得出,国民总收入增加的速度超过工人工资增长速度。
11.(4分)如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考点】E5: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需要掌握二战后冷战时期苏联的经济建设的背景和成就。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图示的解读,注意图示中的内容和文字。
【解答】依据题干“苏联时期”、“《又是斯大林格勒》”可知,漫画反映的时间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结合所学可知,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5年之前,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是在二战之前,故AB两项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二战中苏联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故C项错误。
依据漫画和结合所学可知,遏制政策是指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冷战中遏制苏联,图示中“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反映二战后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发展,说明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为切入点深入考查对冷战时期苏联经济建设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漫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2.(4分)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考点】EA:两极格局结束及其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结束及其影响,苏联解体后,特别是以西欧和小日本的强大为转折点;西欧国家和日本为了寻求自己的国际地位,对美国不在马首是瞻,与美国合作的同时也存在竞争,美国不再能够成为号召世界的超级大国。更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强大,更为世界走向多极化提供了勃勃生机。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故A项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点评】两极格局的结束为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契机。两极格局之下,中国以及其他一些新生的国家,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犹如在夹缝中求生存。而且,更加容易成为大国竞争之下的牺牲品。这对于我国的外交和经济发展尤为不利。另一方面,两极格局的结束后迎来的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元化,中国必须足够的富强与独立自主才能立足于世界强手之林。
8.(4分)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考点】DD:美国的“新经济”.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产生的影响,学生要联系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要求来分析材料。
【解答】A.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混合制经济,逐渐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此可知,报告的主旨不可能是肯定干预经济的模式。
B.材料内容重点不是强调经济全球化,而是讨论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
C.结合美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我们可知,当时美国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都减少了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故而可以看出本报告的主旨是主张摆脱,传统的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束缚,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调节手段。
D.从材料中并没有看出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只能看出西方经济体制的手段特征。
故选:C。
【点评】回答本题时,学生要对二战以后美国经济政策调整的事实准确把握,二战结束至70年代初,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包括美国在内都对经济进行直接全面的干预,70年代经济危机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了滞胀,大部分国家开始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转而寻求新的自由主义管理模式,80年代出现了混合制经济,90年代,美国出现了新经济。
2.(4分)读表:
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考点】1J: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汉朝政治制度的基本,侧重考查汉朝的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情况,要求学生结合汉初郡国并行制的知识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可知,郡国的数量不断增多,结合所学知识,这应该是汉朝削弱封国设置郡县的结果,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使诸侯国的面积越来越小,诸侯国的实力也越来越小,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日益削弱,中央与地方权力之间的矛盾逐渐缓和。
B.材料反应的是地方郡国并行制,不是中央官制。
C.结合汉武帝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当时匈奴对边境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缓解了内部王国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国家综合国力明显上升,有利于解决对外抵御匈奴侵略的问题。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汉景帝时期就开始削弱藩国,地方王国控制的区域只可能越来越小,不会越来越大。
故选:C。
【点评】回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环境,汉武帝时期,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的威胁,内部王国问题的困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等问题,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缓和了内部的诸侯国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这就为对外打击匈奴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6.(4分)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考点】9I:五四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解题的关键是“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解答】“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表明这场争论对社会主义、劳农主义有一定的认识,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正确;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A错误;
欧美的社会制度材料未涉及,故B错误;
D太过绝对,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等,这些不仅使五四运动本身具有新民民主义革命的基本内涵,还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8.(4分)如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扣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考点】G3:一五计划.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解题的关键是“1953年”“资源勒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扣响山洞大门”。
【解答】1953年中国开展了一五计划,“资源勒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扣响山洞大门”表明当时我国正在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D正确;
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是在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故A错误;
B错在“开始”,排除;
国民经济调整是在1960年,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一五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制订后,中国的工业化建议和社会主义改造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