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卷出错后中考又出错题了“给全体考生加3分”就能解决问题吗?
近日,有一个标题为“齐齐哈尔爆料中考数学出错题”的视频引起热议。几天前,齐齐哈尔市教育信息网发布公告证实“2018年中考数学试卷中,由于第12题所给数据不科学,造成此题为错误试题”。高考试卷出错后中考又出错题了“给全体考生加3分”就能解决问题吗?在公告中,当地教育部门还对出现此问题“深表歉意”,并表示核算成绩时,将给全体考生加上该道题的分值3分。
对于中考这一受到广泛关注的考试,本应该确保试题在进入考场之前就做到“零差错”,这也是中考严肃性与权威性的应有之意。毕竟,出错后即便再及时补救,也可能已经造成了无法估量甚至不可逆的后果——就有齐齐哈尔的考生家长提出合理怀疑,遇到错题时,一般的考生并不会去质疑考题的严肃性与正确性,高考题出错反而会纠结于考试选项,最后白白浪费了考试时间。何况,“普惠性加分”本身,客观上也会影响选拔的公正性。
其实,为了确保试题的“零差错”,各地教育部门普遍高度重视,每年都组成专业班子,不仅提前准备好多套试卷、多份方案,还从命题、审题、监管等多道程序进行严格把关。不过,这么多道“把关”仍然抵挡不住错题进入考场,说明当地命题、审题以及监督等机制中至少有一个环节存在问题和漏洞。类似问题还不只发生在齐齐哈尔一地。
今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全国I卷第8题(单选题)试题答案不唯一,就引发了社会热议。后来,经过各省专家评议,使用该套试题的10个省份先后发布公告,称单选两个正确答案都得分。而早在2013年,多个省市就爆出高考试题出错事件——浙江高考作文题将英国作家菲尔丁的国籍错当成美国;全国卷语文题搞错了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年份;陕西的英语试题出现了选项重叠现象。另外,考研也曾出现过如“考划线部分但卷面上没划线”“前一年的试卷今年拿来继续考”等错题现象……
凡此种种,都让选拔考试的严肃性与权威性产生了消解。而要避免,就应当从根子上查找问题、根治“硬伤”,特别是正视态度和责任心方面的问题。遗憾的是,大多数地方除了简单补救和道歉外,尚未给出真正治本的措施。此番齐齐哈尔教育部门发布的公告中,既没有解释试题出错的原因,也没有关于追责以及如何防范错误再一次发生的表态。面对考生家长提出的“拿中考当儿戏”的质疑,当地教育教学研究院的一位负责人还辩解,“任何一次考试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不出错”。这样的自我开脱,除了对考生及家长带来“二次伤害”,不知还能产生什么作用?
吊诡的是,这些年来,似乎还没有哪一方为“出错题”而承担应有的责任。乌龙事件层出不穷,与“犯错成本”太低恐怕不无关联。当务之急,就是不能再对这一怪诞现象轻描淡写,要通过引入问责机制等,明确犯错的成本,让前车之鉴成为一种警醒。而在命题的制度设计上,似乎也有再优化的空间——在现行的流水线外,要确保试题做到“零差错”,完全可以考虑再增设一道“防火墙”。比如,在试卷定稿付梓之前,再抽调由专家和一线教师组成新的审题组,独立对试题进行全方位“挑刺”。从组织实施以及保密的角度来看,加设“防火墙”,也完全不是没有可操作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