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2、细胞结构:掌握原生质的概念,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的跨膜运输,主要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包括染色体的定义、形态及结构,染色体的组型和染色体的带。

3、物种和物种形成:了解物种的概念,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异地物种形成和同地物种形成,渐变群,多倍体。

硕士研究生入学《海洋生态学》考试是为招收海洋生态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它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海洋生态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海洋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掌握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技术和方法,熟悉海洋生态学在自己专业领域中的应用,了解海洋生态学的主要发展趋势、最新前沿领域和国内外的重要研究项目,具有应用海洋生态学知识分析、认识和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能力。

1. 掌握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基本概念,例如:环境梯度(environmentgradient),浮游生物(plankton)等等

2. 掌握群落物种组成的基本概念,例如优势种等;掌握描述群落组成的数量特征的相关指标,例如丰富度、优势度等

1. 掌握几个主要海洋生态系统类型相关的名词和概念,例如:潮间带(intertidal zone),珊瑚礁(coralreef),热液口(hydrothermal vent)等等

考试要求:掌握金属腐蚀的基本概念,了解金属腐蚀与防护的重要性,腐蚀过程产生的可能性,腐蚀的影响因素;掌握金属腐蚀的分类,了解全面腐蚀、局部腐蚀、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概念及特征;掌握均匀腐蚀速度的表示及相互转化关系。

考试内容:相间电位与电极电位,金属电化学腐蚀倾向,电位-pH图构成原理及其在腐蚀研究中的应用,腐蚀原电池及腐蚀电池的类型,电化学腐蚀的次生过程。

考试要求:掌握相间电位、绝对电极电位、相对电极电位、平衡电极电位、标准电极电位等基本概念,掌握原电池、电解池、腐蚀电池各自特点,能斯特方程应用、计算。了解腐蚀反应自由能变化、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倾向,掌握建立理论电位-pH图的方法、在腐蚀研究中的应用,腐蚀原电池及其类型,电化学腐蚀的次生过程。

考试内容:电极的极化作用、极化曲线,电极过程,液相传质步骤动力学,电子转移步骤动力学,共轭体系及腐蚀电位,腐蚀电池的作用,活化极化控制的腐蚀体系,腐蚀极化图的应用。

考试要求:掌握电极极化概念、类型、产生原因,极化曲线测量原理、方法、装置和作用,过电位与极化度,掌握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和速度控制步骤。了解液相传质的方式、动力,理想稳态扩散过程、真实条件下的稳态扩散过程、旋转圆盘电极,掌握三种液相传质方式、浓差极化的稳态扩散动力学规律和动力学参数、平面非稳态扩散过程和浓差极化的判别方式;掌握电极电位对电子转移步骤反应速度的影响的实质,电子转移步骤的基本动力学参数,稳态极化的动力学公式及其近似处理,了解多电子过程与y1效应的影响实质,Tafel公式的应用,熟悉电化学极化规律,熟悉电化学极化规律及浓差极化对电化学极化的影响;掌握共轭反应及腐蚀电位,腐蚀电池的作用,活化极化控制的腐蚀体系和扩散控制的腐蚀体系的动力学公式、应用及极化曲线的特征,腐蚀极化图及其应用。

考试要求:了解研究氢电极过程、氧电极过程的意义,了解氢的阴极、氧的阳极过程的规律,掌握氢氧吸附的研究方法。了解电化学腐蚀的阴极过程,熟悉去极化的概念,掌握氢去极化与氧去极化过程的腐蚀特性及其腐蚀速度的计算,氢、氧去极化腐蚀的的比较。

考试要求:了解金属的钝化现象,掌握钝化过程的特征曲线的特征、特征参数及应用、佛莱德电位,钝化理论,了解过钝化现象。

考试要求:掌握电偶腐蚀、小孔腐蚀、缝隙腐蚀、磨损腐蚀、选择性腐蚀等局部腐蚀的概念、特征、机理及影响因素与控制方法;了解差异效应、电偶序的概念,氯离子对钝化层的破坏作用,环状阳极极化曲线,小孔腐蚀与缝隙腐蚀的区别,黄铜脱锌机理及控制方法。

考试要求:掌握金属高温氧化可能性、金属表面膜具有良好保护性的条件、金属表面膜生长的几种类型规律,大气腐蚀分类,特点、金属在海水中腐蚀电化学过程的特征,金属在土壤中腐蚀的形式,以及金属在酸、碱、盐中的腐蚀的电化学过程特点。

考试要求:了解合理选用耐腐蚀材料的依据和方法,掌握阴极保护(牺牲阳极保护法和外加电流保护法)的基本原理、基本参数及测定、应用;阳极保护的原理、基本参数及测定、应用。缓蚀剂定义、分类、作用机理、缓蚀剂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应用以及联合保护。

考试内容:重量法、电极电位和极化曲线的测量、线性极化技术、电偶腐蚀测试、恒电量法、交流阻抗法等金属腐蚀检测技术考试要求:了解重量法、电极电位和极化曲线的测量、线性极化技术、电偶腐蚀测试、恒电量法、交流阻抗法等金属腐蚀检测技术的目的、内容,掌握各种具体的金属腐蚀检测技术的原理、技术、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鱼类学是水产学和海洋生态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以研究鱼类形态结构特征、分类为目的,其主要内容包括鱼类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考生应掌握鱼类形态学、生态学、分类学基础知识、基本研究方法。

填空30分(30空);名词解释20分(4-5题);简答题40分(4-5题);论述题60分(3-4题)

1)渔业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种群结构、性成熟与繁殖、摄食与食性、年龄生长与死亡、洄游等)

本《动力气象学》考试大纲不仅适用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气象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也适应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气象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动力气象学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分支,是相关学科专业(包括海洋气象学)的基础理论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和基本动力特征、涡旋运动与准地转模式、大气中的波动、大气不稳定理论、热带大气动力学以及大气环流及其数值模拟。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和清楚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解天气系统演变的基本规律和机理,特别是海洋过程在全球天气系统变化中的作用机理。掌握大气运动基本方程及其变形,掌握大气中的主要波动类型和小扰动方法,掌握大气中存在的主要的不稳定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掌握热带大气动力学的特征及其与中、高纬度的差异,熟悉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并了解大气环流的数值模拟,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解并掌握重力、气压梯度力、Coriolis力和β平面近似的概念,熟悉运动方程及其在球坐标下的形式,熟练掌握局地直角坐标系下的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

5.了解并掌握大气运动的分类及其特征量;理解地转风、热成风和静力平衡的概念,并熟练掌握其公式。

1.了解环流的物理意义和环流定理;深入理解并掌握涡度、位涡度的概念,能够熟练掌握浅水模型中的涡度方程和位涡度守恒的推导。

2.了解散度方程和平衡方程,掌握准地转模式和准地转位涡度守衡,了解准地转位势倾向方程和ω方程。

1.理解并熟练掌握小扰动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于方程组的线.了解并掌握大气波动的基本类型、特性及其形成的物理条件。

1.掌握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北半球大气环流的主要观测事实,了解大气环流演变过程中角动量、热量和水分的平衡和输送以及能量的循环。

2. 了解平流层和中间层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了解平流层大气运动中准两年振荡和爆发性增温现象。

研究生考试地点选择

Leave a Reply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