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扶贫式”招生背后的两重“殇

扶贫式”招生背后的两重“殇记者近期采访调研发现,在高考改革大幕开启的背景下,各地重点高校通过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农村学生专项自主招生等政策向“寒门学子”倾斜,成效明显且获得各界好评。但实施中衍生出的一些问题还有待破解。海南一贫困县高中老师反映,越来越多县城领导不再送子女到省城读书,而是送往贫困县高中就读,与农村孩子争夺政策照顾机会。(9月15日京华时报)

为了让更多的农村学子有机会跻身一流学府,以圆寒门学子名牌高校梦,提高一流大学农村学生比例,教育部门为广大的农村学子“量身定做”了“扶贫式”招生优惠政策。制度的善意让一众考生倍感欣慰,实施成效也得到各界好评,但随着“扶贫”高招政策的施行,其背后的硬伤也逐渐显现。

高校“扶贫式”招生,将招生指标适度向边远山区的农村学子倾斜,其实没有什么好争议的。原因就在于,相比于发达地区,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师资水平,贫困地区都远远落后一大截。一流高校拿出招生指标实行农村学生单独招生,无疑是招生政策的制度善意,也是教育平等的制度福利。对寒门学子来说,50分的加分,不仅意味着补齐了他们输掉的那段起跑线,更意味着更多人生出彩的可能。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扶贫式”招生初衷甚好,但也伴随衍生出不少问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扶贫”优惠的两重“殇”。

其一,“扶贫式”招生政策走形变味,客观上让寒门学子们无缘名校。近年来,农村学生就读重点大学的比例可谓是江河日下,有鉴于此,我们无不感受到教育部门出台“扶贫式”招生政策的良苦用心。虽然一线高校纷纷相应号召,先后制定了针对性的招生计划,比如贫困专项计划、新百年自强计划等,但却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先天不足。细究各校的招生细则,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响应“扶贫式”招生的高校都未作出农村户籍的具体限定,这意味着不管是农村户籍,还是城镇户籍,只要是就读于贫困地区的学生,都有资格分享“扶贫式”招生这杯福利之羹。如此一来,大量基层官员将送往省城就读的子女“曲线”转入贫困县高校,也就不难理解了。即便部分高校作出了农村户籍的限定,但对于手握重权的官员们来说,也只是“举手之劳”,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在当地的影响力,将子女的户籍改为农村户籍。由此可见,“扶贫式”招生政策的走形变味,不仅挤占了农村学子上名校的名额,给教育腐败留下了生存的空间,更让农村定向招生的制度善意扑了个空。

其二,“扶贫式”招生政策,主观上让寒门学子们有负名校。不容否认,不管是文化底子还是综合素质,农村学生始终远不如城里的孩子。农村孩子即便得到“扶贫式”招生的政策照顾,获得50分的加分,有幸能够跻身名校,但经过考上名校的短暂激动与兴奋之后,后续的问题也将逐步地显现。比如,教育基础的差距让农村孩子们很难跟上学习的节奏,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城里孩子的差距,无论是文化课,还是课堂之外的兴趣与特长,农村孩子大都表现出格外的弱势。如此,自然是感觉力不从心,更有甚至,还会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这显然是当初“扶贫式”招生的政策制定者所不愿看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扶贫式”招生对寒门学子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负累。

说到底,“扶贫式”招生背后的两重殇,显然已经悖离了“寒门出贵子”的善意初衷。如何破解这两殇,既是责任也是挑战。只有全程公开透明农村定向招生流程,强化监督,压缩暗箱操作的空间,完善农村学生入学的后续培养体系,帮助其突破“学习补课关”和“自卑心态关”的双关障碍,才能真正将政策的善意进行到底,寒门也才能多出学子、贵子,农村学子的人生也才能更加出彩。

(微信扫描关注)稿源:天山网作者来稿责编:林庆霞收藏此页打印此页网友评论(以下网友留言不代表本网观点)

在此输入评论内容。 1、天山网拥有管理笔名和评论的一切权利。 2、本站管理人员有权发表、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3、本评论须审核后公布,因此您无法立即看到您发表的评论。

Leave a Reply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