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985岁的教授与“香烟”和“哲学”共舞,他的学生愿意在课堂上抽二手烟
文/跳跳妈妈谈教育
一个老师应该具备哪些重要的品质?一切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绝对专业的知识储备量,三者缺一不可。
人们常常把老师奉为“阳光下最光荣的职业”,用这个称号去道德绑架老师,殊不知老师也是普通人,也会有普通人常有的坏习惯。
如果将这个坏习惯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会接受道德的审判,但一些老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征服了学生,学生愿意承担老师坏习惯带来的负面影响,复旦大学就有这样一位教授。
复旦大学教授上课“烟不离手”,却备受学生喜欢
复旦大学是我国985名校,仅次于清华、北大、浙江大圩,在全国高校排行榜中和全球高校排行榜中,都有不错的表现。
在高考能考上复旦的学生,都是祖坟上冒青烟了,上辈子修了福气,文曲星转世,换言之复旦大学的学生都是真正的大学霸。
复旦大学校内的学生都如此优秀,那教学生的老师呢?都是优秀中的战斗机。
从网上流传出来的“高校辅导员名单”来看,现在高校招老师学历要求非常高,大多是名校博士生,这还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辅导员,而能在高校当任课老师的,相比学识和学历更高一层。
但复旦大学有一个这样特殊的老师,曾经是电焊工人,在上海加工厂工作了两年,后来因对生活不满意,考试重新拾起书本,考上复旦大学本科,又通过不懈的努力拿到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这位特殊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哲学教授王德峰。
电焊工出身的王教授,还有一个“坏习惯”,那就是站上讲台的那一刻,率先点上一根烟,轻轻地闭上眼睛,吐出一个烟圈,这已经成为了他,开启上课模式的一个标志性动作。
久而久之,人们都知道复旦有一个上课烟不离手的教授,有人将上课抽烟的现象反映给学校,毕竟教室就这么大,空气不流通,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被迫吸二手烟。
学校无奈之下,让学生投票选择,最终结果出人意料,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接受王德峰教授上课抽烟,宁愿吸二手烟也要上他的课。
王德峰教授讲的课究竟有多大的魅力?
博士毕业进入复旦执教,王德峰教授一路开挂,从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最终被聘为复旦副院长,一路火花带闪电升职称,比普通老师用时少了可不止一年半载。
而王德峰老师的职称之路,之所以如此顺利,与他强大的知识储备量分不开,作为哲学教授,他将虚无缥缈的哲学,讲得深入浅出,每堂课都能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疫情上网课期间,他的一段关于《资本论》的讲述,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通过简单的人事物,讲述出难以理解、高深莫测的理论,听完他讲的课,都频频点头,赞许这个老师有点东西。
而在上网课期间,王德峰教授依旧是“烟不离手”,因此被称之为“香烟与哲学共舞的教授。”
你愿意接受一位香烟与哲学共舞的老师吗?
通过王德峰教授的例子,我们能知道一位好老师没有固定的精神面貌,即使是上课烟不离手,常常让学生吸二手烟的老师,因为扎实的讲课功底,和易懂的授课风格,也能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试想一下,一位循规蹈矩,上课没有半点个人特色,只是把课本上的知识复述一遍,和一位香烟与哲学共舞的教授,你会更喜欢哪一个呢?
相信绝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后者,毕竟跟着这样的老师能学到知识,而上一位老师给人的感觉是出类拔萃,是拥有精神面貌的老师,但也只是表面,跟着这样的老师学不到东西,听课只是在浪费时间。
经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文章,某某老师因穿衣打扮被家长举报,不符合老师的形象,年轻老师不会受到家长的威胁,直言不讳回怼:“管好自己的孩子,我的穿着不影响工作。”
确实如此,年轻老师喜欢时尚的穿衣打扮,有错吗?没有影响正常的教学任务,且拥有深厚的教学功底,教学成绩突出,这样的老师难道配不上好老师的称号吗?
总而言之,老师的形象不重要,他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储备量才是最重要的。
今日话题:
您能接受一位哲学与香烟共舞的老师吗?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